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赴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开展助力绿色发展实践活动
“染印于清 众享丝华”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赴善琏镇开展助力绿色发展实践活动
近年来,可持续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印染行业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的重要体现。早在 2007 年纺织业就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污染行业,且印染行业污水排放总量在全国制造业中排第五位,60%的行业污水也来自于印染行业,同时呈现了污染重,处理难度高,废水回用率低的行业现状。
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纺织产业历史悠久,集种桑、养蚕、缫丝、织布、印染为一体虽然产业链较为完整,但是受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丝织印染厂的废水达标排放一直是个产业难题和环保难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印染企业的环保理念也不断提升,对于如何绿色可持续发展有着较高的期待。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经贸业技术学院师生十余人来到了湖州市善琏镇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第一站:印染科技创新,助力印染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2年7月,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湖州三佳纺织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绫绢制造、染色加工、销售、阿拉伯头巾漂白等业务,是一家位于农村地区的传统印染企业。该公司起步早,公司领导层环保意识强,一直致力于探索传统印染行业的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之路。总经理姚辉热情地接待师生一行人,姚经理通过前期与相关老师进行对接,将相关印染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于生产实践,有效减少了污水排放和废水回收利用率。此次师生一行来企业调研,姚经理和大学生说道:“印染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环保,各项排污指标如果不达标厂房可能会关停,所有的废气废水都要达标排放,达标排放才能正常生产。成本1块钱的布匹,污水处理就要占到3、4毛,已经占了百分之三到四十,别看我这不起眼的污水池,光光这两个蓄水池我就投进去几千万元了”。此外,他还很高兴地反馈了新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提升,希望今后能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帮助企业顺利走上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紧接着,师生一行人来到了杭州喜得宝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丝绸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开发生产高品质丝绸和自主品牌产品为主旨,强调绿色、环保,是国内丝绸行业第一家被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授予绿色环保产品标志的生产企业。公司赵总带领一行人参观了真丝精炼、印染、印花等车间,感受到了传统老字号集团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赵经理说:“我们公司向来注重排污环节,公司董事长很早开始已经将环保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公司除了建设几千万的排污装置,每年用于环保的经费支出高达几百万元,环保绿色发展是印染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企业责任。”
第二站:匠心手工体验,振兴丝绸产业走共富之路
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自古就有“蚕花圣地”的美誉,以及拥有“湖笔制作技艺”和“含山轧蚕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地丝绸产业兴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养蚕,在当时桑蚕产业是善琏镇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政策以及城镇工业化的实施,近年来,善琏镇几乎看不到蚕农,桑蚕产业也开始渐渐没落。但是蚕桑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起点,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于是,师生一行人来到了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前身是上海华申丝绸有限公司——善琏丝绸联营厂,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主营业务有白厂丝、免翻型桑蚕丝被、手工丝绵等产品。该公司总经理高爱芬女士热情地接待了师生一行,高经理是土生土长的善琏人,1988年创办企业以来,一直兢兢业业,致力于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走进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80年代的老旧厂房,上面写着鲜红的“团结如蚕,拼搏如茧”八个大字,道出了善琏蚕娘们做人守艺的心声。高经理说:“这个厂房是以前的缫丝车间,见证了善琏镇丝绸产业的兴旺,现在不舍得拆掉,就当作是一个留念吧”。
免翻型蚕丝被是该企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明星产品,在车间主任的指导下,师生一行人亲自体验了从一团蚕丝到一条完整蚕丝被的全部制作过程,成员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蚕丝的拉伸力量,柔软但不缺乏韧劲,这就如勇敢坚守的善琏人一样。高经理感慨到:“善琏镇作为蚕花圣地,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丝绸产品,蚕丝对于我来说有着特别深的感情,我们做蚕丝被产品,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大部分是私人定制,回头客特别多。传承和发扬桑蚕文化,振兴丝绸产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绿色”是湖州本色,“低碳”是发展路径,“共富”是本质要求,都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期,在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指导下,湖州市善琏镇继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浙江省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提供湖州示范样本。